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shí zhī wú wèi,qì zhī kě xī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 | 味:滋味。吃起来没有滋味,丢掉它又可惜。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。 | 晋·司马彪《九州春秋》:“夫鸡肋,弃之如可惜,食之无所得,以比汉中,知王欲还也。” |
chǔ yuè zhī jí楚越之急 | 春秋时楚越两国先后遭吴入侵,后因以“楚越之急”泛指面临外敌入侵,国事危急。 | 春秋时楚越两国先后遭吴入侵。 |
guǎng shà zhī yìn广厦之荫 | 厦:大房子;荫:遮蔽。指像大房子可以遮风蔽日那样给人们以保护。 | 战国·郑·列御寇《列子·力命》:“进其茙菽有稻粮之味,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。” |
wú rú zhī nài无如之奈 | 犹无如之何。 | 元·乔吉《两世姻缘》第四折:“也是他买了个赔钱货,无如之奈。” |
fāng cùn zhī mù,gāo yú cén lóu方寸之木,高于岑楼 | 方寸:比喻小;岑:尖顶高楼。一寸高的方木放在高楼的尖顶上其高度高于高楼。比喻类比不当。 |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不揣其本而齐其末,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。” |
yān dài zhī shí燕岱之石 | 比喻庸才下品。 | 隋 江总《让尚书令表》:“谬以商丘之木,遂比舟楫之材;燕岱之石,混同瑚琏之器。” |
dǒu hú zhī lù斗斛之禄 | 斗斛:古代容量单位,1斛=10斗,1斗=10升;禄:官员的俸给。微薄的薪俸。 | 唐·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故舍汝而旅食京师,以求斗斛之禄。” |
wàn wù zhī líng万物之灵 | 万物:泛指天地间的所有生物;灵:聪明、灵巧。世上一切物种中最有灵性的。指人而言。 | |
bù kān zhī diǎn不刊之典 |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、钦定典制。 | 《梁书 萧子云传》:“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,文思深微,命世一出,方悬日月,不刊之典,礼乐之孝,致治所成。” |
xiàng shǔ zhī cì相鼠之刺 | 相:视;相鼠:《诗经》的篇名。看看老鼠尚且还有皮。指人须知廉耻,要讲礼义。 | 清·程允升《幼学故事琼林·鸟兽》:“人惟有礼,庶可免相鼠之刺;若徒能言,夫何异禽兽之心。” |
hé suí zhī zhēn和隋之珍 | 和:和氏璧;隋:隋侯珠。形容极为难得的东西。 | 汉·班固《答宾戏》:“先贱而后贵者,和隋之珍也。” |
tài rán chǔ zhī泰然处之 | 形容遇事镇定自如。也指对事不放在心上;采取无所谓的态度。 | 《续资治通鉴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》:“而陛下乃泰然处之,若承平无事,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。” |
fù zhī yī tàn付之一叹 | 叹一口气。多指对不满意的某件事表示无可奈何。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一:“前日之事,我也不计较长短,付之一叹罢了。” |
fēi péng zhī wèn蜚蓬之问 | 蜚:通“飞”;蓬:蓬草。比喻无根据的传闻。 | 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形势解》:“蜚蓬之问,明主不听也。无度之言,明主不许也。” |
xuè qì zhī yǒng血气之勇 | 指凭一时感情冲动产生的勇气。 | 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夫子过孟贲远矣。”宋 朱熹集注:“孟贲血气之勇。” |
yè jià zhī cáng邺架之藏 | 对他人藏书的美称。 | 唐·韩愈《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》诗:“邺侯家多书,插架三万轴。” |
fù xīn zhī zī负薪之资 | 负薪:背柴,借指地位低微的人;资:资慧能力。指卑贱者的资质。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臣以负薪之资,拔于陪隶之中,奉职宪台,擢授戎校。” |
jīn wū zhī xuǎn金屋之选 | 谓被贵人选为妻室。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1卷:“只是小女貌丑,恐不足岂金屋之选,相烦好言达上。” |
shǔ lí zhī bēi黍离之悲 | 黍:谷子。对故国的怀念。指国破家亡的悲伤。 | 宋·姜夔《扬州慢·序》:“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。” |
fēn ér zhì zhī分而治之 | ①分别治理。②利用手段使国家、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,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。 | 清·俞樾《群经平议·周官二》“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”:“凡邦之有疾病者,疕疡者造焉,则使医分而治之,是亦不自医也。” |
sǔn zhī yòu sǔn损之又损 | 形容极为谦虚。 | 《庄子 知北游》:“故曰为道者日损,损之又损之,以至于无为。” |
xíng zhī yǒu xiào行之有效 | 实行起来有成效。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;证明很有效用。 | 西晋 张华《博物志 方士》:“皇甫隆遇青牛道士,姓封名君达,其论养性法则可施用,大略云……武帝行之有效。” |
chuī jiù zhī qī炊臼之戚 | 比喻丧妻。 | 唐 段成式《酉阳杂俎 梦》:“贾客张瞻将归,梦炊于臼,问王生。生言:‘君归,不见妻矣。臼中炊,固无釜也。’贾客至家,妻果卒已数月。”无釜,谐音“无妇”。 |
jiù chǔ zhī jiāo臼杵之交 | 臼:石制的舂米器具。杵:舂米的木棒。臼与杵不相离。比喻非常要好的朋友。 | 《东观汉记·吴祐传》:“公沙穆秋游太学,无资粮,乃变服客佣,为祐凭舂。祐与语,大惊。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。” |
chuī jiù zhī tòng炊臼之痛 | 比喻丧妻。同“炊臼之戚”。 | 清 查为仁《莲坡诗话》卷中:“辛丑仲春,余遭炊臼之痛,同人和悼亡诗甚多。” |
sāng zǐ zhī dì桑梓之地 | 桑梓:种在宅院的桑树、梓树。指故乡。 |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:“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,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,会一会亲友。” |
wū jí zhī zhòng乌集之众 | 犹言乌合之众。 | 三国·魏·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故汉祖奋三尺之剑,驱乌集之众,五年之中而成帝业。” |
xíng yú zhī huà刑于之化 | 指以礼法对待。后用以指夫妇和睦。 | 《诗 大雅 思齐》:“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以御于家邦。”郑玄笺:“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。” |
chū tóu zhī rì出头之日 | 出头:摆脱困境等。指从困厄、冤屈、压抑的处境中摆脱出来的日子。 | 元·无名氏《庞娟夜走马陵道》第三折:“如今佯推风疾举发,白日里与儿童作戏,到晚间共羊犬同眠。不知几时才得个出头之日。” |
tiān zhī ruò mín天之僇民 | 见“天之戮民”。 | 鲁迅《野草·淡淡的血痕中》:“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找的渺茫的悲苦……各各自称为‘天之僇民。’” |
shī jiū zhī píng尸鸠之平 | 尸鸠:亦作“鸤鸠”,即布谷鸟,传说它哺育群雏时能平均如一。比喻一视同仁。亦作“尸鸠之仁”。 | 《诗经·曹风·鸤鸠》:“鸤鸠在桑,其子七兮。”毛亨传:“鸤鸠之养其子,朝从上下,暮从下上,平均如一。” |
wěn jǐng zhī jiāo刎颈之交 | 刎颈:割脖子;交:交情,友谊。比喻可以同生死、共患难的朋友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廉蔺相如列传》:“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。” |
gǎo zhù zhī jiāo缟纻之交 | 缟纻:缟带和纻衣。缟带指用白色绢制成的大带。纻衣指用苎麻纤维织成的衣服。指交情笃深。 | 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(吴之公子札)聘于郑,见子产,如旧相识,与之缟带,子产献纻衣焉”。晋·杜预注:“吴地贵缟,郑地贵纻,故各献己所贵,示损己而不为彼货利。” |
mìng shì zhī cái命世之才 | 原指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。后多指名望才能为世人所重的杰出人才。亦作“命世之英”、“命世之雄”。 | 汉·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“贾谊、亚夫之徒,皆信命世之才,抱将相之具。” |
gǔ zhī yí zhí古之遗直 | 遗直:指人很耿直,有古人的遗风。指能够体现古人遗风的人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叔向,古之遗直也。治国制刑,不隐于亲,三数叔鱼之恶,不为丰减。” |
xián wài zhī xiǎng弦外之响 | 比喻言外之意。 |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四二:“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,惜不于意境上用力,故觉无言外之味,弦外之响。” |
dāng lì zhī nián当立之年 | 指三十岁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为政》:“三十而立。” |
yá zì zhī xì睚眦之隙 | 睚:眼眶;眦:眼角;睚眦:生气瞪眼。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董卓传》:“卓性残忍不仁,遂以严刑胁众,睚眦之隙必报,人不自保。” |
yá zì zhī hèn睚眦之恨 | 睚:眼眶;眦:眼角;睚眦:生气瞪眼。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胡质传》:“今以睚眦之恨,乃成嫌隙。” |
yá zì zhī fèn睚眦之忿 | 睚:眼眶;眦:眼角;睚眦:生气瞪眼。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。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党锢传序》:“自此诸为怨隙者,因相陷害,睚眦之忿,滥入党中。” |
yī rén zhī jiāo一人之交 | 亲密得象一个人。形容交情深。 | 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54回:“那时我家先父就和娄氏弟兄是一人之交。” |
fáng mín zhī kǒu,shèn yú fáng shuǐ防民之口,甚于防水 | 防:阻止;甚:超过。想堵住人民的嘴,比堵塞河水还难。指不让人民说话,是不明智的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召公曰:是障之也。防民之口,甚于防水。” |
pín jiàn zhī jiāo bù kě wàng贫贱之交不可忘 | 贫贱之交:贫困时的知心朋友。指人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。 | 唐·陈子昂《薛大夫山亭宴序》:“夫贫贱之交不可忘,珠玉满堂而不足贵,薛大夫其人也。” |
fù yú zhī ān覆盂之安 | 像覆置的盂那样安稳。比喻稳固,不可动摇。亦作“覆盂之固”。 | 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九卷:“君子之居也,绥如安裘,晏如覆盂。” |
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wèi hǔ初生之犊不畏虎 |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,无所畏惧。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十四章:“刚吃过早饭,人马全都汇齐,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,不免惊惶,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,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。” |
wú rú zhī hé无如之何 | 犹言没有什么办法来对付。 | 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小人之使为国家。灾害并至,虽有善者,亦无如之何矣。” |
rú zhī nai hé如之奈何 | 怎幺办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3回:“倘或被眼疾手快的拿了送官,如之奈何?” |
wú hé yǒu zhī xiāng无何有之乡 | 无何有:即无有。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,后指虚幻的境界。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逍遥游》:“今子有大树,患其无用,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,广莫之野?” |
bù nài zhī hé不奈之何 | 指无可奈何,无法可想。 | 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八:“相国老夫人听得悲泣,不奈之何,故谒微生,愿求脱命计。” |
juàn jiè zhī shì狷介之士 | 狷介:孤僻高傲,洁身自好。指孤僻高傲,不肯同流合污之人。 | 《晋书 向秀传》:“以为巢许狷介之士,未达尧心,岂足多慕。” |
xiàng yú zhī qì向隅之泣 | 向隅:面朝屋子的角落。形容因得不到机会而失望哭泣。 | 宋·陈亮《谢陈侍郎启》:“宁失不经,忍视向隅之泣。” |
bā bài zhī jiāo八拜之交 | 八拜: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。旧时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。 | 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一折:“与小生同郡同学,当初为八拜之交。” |
shèng míng zhī xià,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 | 盛:大;副:相称,符合。名望很大的人,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。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。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。 | 《后汉书 黄琼传》:“阳春之曲,和者必寡;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。” |
pí xiàng zhī shì皮相之士 | 皮相:从表面看。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、见识肤浅的人。 | 西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一卷:“牧者曰:‘子乃皮相之士,何足语姓字哉!’” |
tāo tiè zhī tú饕餮之徒 | 比喻贪吃的人。 | 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三卷:“多食不厌谓之饕餮之徒;见食垂涎谓有欲炙之色。” |
xīng xīng zhī huǒ,kě yǐ liáo yuán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 | 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。比喻开始时微小,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。 | 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。”张鸿《续孽海花》第57回:“你不轻视了。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,不晓得怎么结局呢!” |
yǐ zǐ zhī máo,gōng zǐ zhī dùn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 | 子:对别人的称呼;矛: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;盾: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。比喻拿对方的观点、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。 | 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 难一》:“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莫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如?’其人弗能应也。” |
quán quán zhī yì惓惓之意 | 惓惓:恳切。诚恳的心意。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82回:“知章奉意,到家宣谕李白,且备述天子惓惓之意。” |
fù xīn zhī bìng负薪之病 | 负薪:指有病。指背柴劳累,体力还未恢复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臣弘行能不足以称,素有负薪之病,恐先狗马填沟壑。” |
lóng hú zhī tòng龙胡之痛 | 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,龙乃上去……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龙涘号。”后因以“龙胡之痛”指丧亲之痛。 | 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,龙乃上去……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龙涘号。” |
rǎng rén zhī měi攘人之美 | 攘:窃取、夺取。夺取别人的好处。形容窃取他人的利益和好处。 | |
bù fèi zhī huì不费之惠 | 指白白得到的好处。 | 《二刻折案惊奇》卷十:“那时是白得来的东西,左右是不费之惠,料然决不怠慢了我们。” |
wú jiāng zhī xiū无疆之休 | 无限美好;无穷幸福。 | 《尚书·太甲中》:“皇天眷佑有商,俾嗣王克终厥德,实万世无疆之休。” |
yǐ jǐ zhī xīn,dù rén zhī xīn以己之心,度人之心 | 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。 | 《中庸》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”宋 朱熹注:“以己之心度人之心,未尝不同,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。故己之所不欲,则勿以施至于人。” |
rǎn sī zhī biàn染丝之变 | 《墨子·所染》:“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:‘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’”后因以“染丝之变”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。 | 《墨子·所染》:“[墨子]见染丝者而叹曰:‘染於苍则苍,染於黄则黄。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’” |
juàn juàn zhī xīn眷眷之心 | 眷眷:爱恋。依恋不舍之心。 | 汉 荀悦《汉纪 文帝纪下》:“既定汉室,建立明主,眷眷之心,岂有异哉。” |
hèn zhī rù gǔ恨之入骨 | 之:代词;指所恨对象。恨到骨头里去了。形容怀恨极深。 | 晋 葛洪《<抱朴子外篇>自序》:“见侵者则恨之入骨,剧于血仇。” |
wù mèi qiú zhī寤寐求之 | 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种事物。 | 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:“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” |
fěi gōng zhī jié匪躬之节 | 躬:自身;匪躬:指为君主尽忠而不顾自身;节:节操。指不顾自家性命而尽忠王室的节操。 | 《晋书·李胤传》:“诏以胤忠允高亮,有匪躬之节,使领司隶校尉。” |
fěi gōng zhī cāo匪躬之操 | 躬:自身;匪躬:指为君主尽忠而不顾自身。指不顾自家性命而尽忠王室的节操。 | 《晋书·刘隗传》:“臣亡祖先臣隗,昔荷殊宠,匪躬之操,犹存旧史,有志无时,怀恨黄泉。” |
xíng yú zhī rén刑余之人 | 余:以后。①特指太监或受过宫刑的人。②也指受刑致残的人。 | 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齐威王欲将孙膑,膑辞谢曰:‘刑余之人不可。’” |
bù jī zhī mín不羁之民 | 羁:束缚;民:百姓。不受束缚的百姓。指不甘就范的民众。 | 汉 桓宽《盐铁论 论功》:“不牧之地,不羁之民。” |
tuō jiāng zhī mǎ脱缰之马 | 比喻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。 | 茅盾《夜读偶记》:“但因采取了漫谈的方式,信笔所之,常如脱缰之马,离题颇远。” |
hé liáng zhī yì河梁之谊 | 河梁:桥,指送别之地。指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。 | 汉·李陵《与苏武》:“携手上河梁,游子暮何之?徘徊蹊路侧,悢悢不得辞。……行人难久留,各言长相思。” |
chā yǐ háo lí,shī zhī qiān lǐ差以毫厘,失之千里 |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 | 《礼记·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里。’” |
qǐn qiū zhī zhì寝丘之志 |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,而请受瘠薄的寝丘,以保长久不失。后因谓与世无争、知足知止之心为“寝丘之志”。 | 南朝·齐·王俭《褚渊碑文》:“既秉辞梁之分,又怀寝丘之志。所受田邑,不盈百井。” |
àn gǔ zhī biàn岸谷之变 | 岸:喻指高位。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。 | 《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》:“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。” |
miǎn huái zhī suì免怀之岁 | 谓三岁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”后因称三岁为“免怀之岁”。 | 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” |
jīn rén zhī zhēn金人之箴 |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。 | 《孔子家语 观周》:“孔子观周,遂入太祖后稷之庙,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古之慎言人也。” |
yǐ lǘ zhī wàng倚闾之望 | 闾:古代里巷的门。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49回:“姑母接了此信,见了阿妹,也好放心,也免许多倚闾之望。” |
ruò áo zhī guǐ若敖之鬼 | 若敖: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。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。比喻没有后代,无人祭祀。 | 《左传 宣公四年》:“鬼犹求食,若敖氏之鬼,不其馁尔?” |
quǎn mǎ zhī xīn犬马之心 | 像犬马一样对主人忠心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三王世家》:“臣窃不胜犬马心,昧死愿陛下诏有司,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。” |
hé zuì zhī yǒu何罪之有 | 即“有何罪”,有什么罪呢?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,没有过错。 | 《墨子·公输》:“闻子为梯,将以攻宋,宋何罪之有?” |
gē gǔ zhī xīn割股之心 | 割股:割下自己的大腿肉。为了治好病人,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。原是封建阶级所宣扬的一种愚孝行为。后泛指医家全心全意为病人诊治。 | 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十四回:“医家有割股之心。” |
gǔ gōng zhī lì股肱之力 | 股肱:大腿和胳膊。自己的所有力量。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。 | 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:“臣竭其股肱之力,加之以忠贞。其济,君之灵也,则以死济之。” |
yàn wǎn zhī huān燕婉之欢 | 燕婉:像燕子那样温婉和谐。比喻和谐温婉的夫妻之情。 | 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51回:“秦晋同盟,成两姓绸缪之好;朱陈媲美,缔百年燕婉之欢。” |
cū sú zhī bèi粗俗之辈 | 指庄稼人或佃农,现指缺乏文化教养、行为、意识粗野庸俗的人。 | |
děng xián zhī rén等闲之人 | 等闲:寻常,一般。无足轻重的寻常人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九回:“据你的大名,这表人物,必不是等闲之人,久后必做大官。” |
kǎn jǐng zhī wā坎井之蛙 | 废井里的青蛙。比喻见识不多的人。 | 庄周《庄子 秋水》:“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?谓东海之鳖曰:‘吾乐与!’” |
tì tǎng zhī cái倜傥之才 | 倜傥:卓异;才:学问和才能。卓越特出的才能。 | 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·散序进士》:“其负倜傥之才,变通之术。” |
qì zhī kě xī,shí zhī wú wèi弃之可惜,食之无味 | 指抛弃觉得可惜,但吃起来没有味道。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。 | 晋·司马彪《九州春秋》:“夫鸡肋,弃之可惜,食之无所得,以比汉中,知王欲还也。” |
yī yú zhī dì一隅之地 | 隅:角落。形容地域狭小。 | 《南史·王弘传论》:“晋自中原沸腾,介居江左,以一隅之地,抗衡上国。” |
kuí huò zhī xīn葵藿之心 | 葵:葵花;藿:藿香。葵花和藿香倾向太阳。比喻心向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。 | 唐·白居易《谢清明日赐新火状》:“仰之如日,空倾葵藿之心。” |
jù ér jiān zhī聚而歼之 | 聚:会集,包围;歼:消灭。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。 | 毛泽东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第五章:“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,聚而歼之。” |
jiǎn zào zhī jì减灶之计 | 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入魏地为十万灶,明日为五万灶,又明日为三万灶。” |
bēi zhī wú shèn gāo lùn卑之无甚高论 | 表示只就浅易的说,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张释之传》:“释之既朝毕,因前言便宜事。文帝曰:‘卑之,毋甚高论,令今可行也。’” |
jì lái zhī,zé ān zhī既来之,则安之 |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,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。后指既然来了,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。 | 先秦 孟轲《论语 季氏》:“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” |
wú róng shēn zhī dì无容身之地 | ①指没有栖身立脚的地方。②指羞愧而无处可以藏身。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8回:“四海飘零,无容身之地。” |
míng mò zhī dōu冥漠之都 | 亦称“冥漠之乡”。①指天庭或地府。②比喻最高境界。 | 前蜀·杜光庭《马尚书南斗醮词》:“洗心依冥漠之都,潜希忏罪;稽首仰鸿蒙之境,冀涤前非。” |
míng mò zhī xiāng冥漠之乡 | 见“冥漠之都”。 | 明·归有光《祭妻祖父母文》:“方其数尽,何有于老,同返于冥漠之乡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