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yī xīn yī dé一心一德 | 大家一条心,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。 | 《尚书 泰誓中》:“乃一德一心,立定厥功,惟克永世。” |
yī tiáo xiàn er shuān liǎng mà zha一条线儿拴两蚂蚱 | 比喻二者命运相连,谁也不能单独走开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回:“因为咱们俩是一条线儿拴两蚂蚱,飞不了我,蹦不了你的。” |
yī xiāng qíng yuàn一厢情愿 | 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。同“一相情愿”。 | 蒋子龙《乔厂长上任记》:“有人说:‘你这一厢情愿,石敢同意去吗?’” |
yī rén fēi shēng,xiān jí jī quǎn一人飞升,仙及鸡犬 | 用以比喻一人得势,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。多含讽刺意。同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。 | 语出汉 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。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促织》:“天将以酬长厚者,遂使抚臣、令尹、并受促织恩荫。闻之:‘一人飞升,仙及鸡犬。’信夫!” |
yī fán fēng shùn一帆风顺 | 船满帆;一路顺风行驶。比喻境遇非常顺利;没有任何阻碍、挫折。 | 唐 孟郊《送崔爽之湖南》:“定知一日帆,使得千里风。” |
yī rén yǒu qìng一人有庆 | 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。 | 《尚书·吕刑》:“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,其宁惟永。” |
dào gāo yī chǐ,mó gāo yī zhàng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 | 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。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。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36卷: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冤业随身,终须还账。” |
fù zhī yī jù付之一炬 | 付:交给;之:它;炬:火把;一炬:一把火。给它一把火烧光。指用火烧毁。 | 唐 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戍卒叫,函谷举,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。” |
yī lí yī háo一厘一毫 | 形容极少的数量。 | 宋·朱熹《奏巡历婺衢救荒事件状》:“常山、开化系灾伤极重去处,而常山所放仅及一分六厘有奇;而开化又止一厘一毫而已。” |
pò tí ér dì yī zāo破题儿第一遭 | 比喻第一次做某件事。 | 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41回:“像这等先事戒备,还是破题儿头一遭。” |
qiān piān yī lǜ千篇一律 | 比喻文章、题材、写法等公式化。也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;毫无变化。 | 明 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:“千篇一律,诗道未成,慎勿轻看,最能易人心手。” |
gū zhù yī zhì孤注一掷 | 注:赌注;赌博时所押上的钱;孤注:赌钱的人在输急时把所有的钱并在一起作为赌注;掷:这里指赌钱时掷骰子。赌徒在输急了的时候把所有的钱并作一次押上去;以决最后输赢。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。 | 宋 辛弃疾《九议》:“于是乎‘为国生事’之说起焉,‘孤注一掷’之喻出焉。” |
wàn bù shī yī万不失一 | 失:失误,差错。一万次中也不会失误一次。形容非常有把握。亦作“万不一失”、“万无一失”、“万无失一”。 | 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治乡治邦莅天下者,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。”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韩信曰:‘先生相人何如?’对曰:‘贵贱在于骨法,忧喜在于容色,成败在于决断,以此参之,万不失一。’” |
tiě bǎn yī kuài铁板一块 | 比喻结合紧密,不可分裂。也比喻牢固不变。 | 吴晗《朱元璋传》第七章:“朱元璋和这个集团的首脑人物,尽管在过去同生死,共患难,但并不是铁板一块。” |
chuàn tōng yī qì串通一气 | 串通:互相勾结。暗中勾结;互相配合;采取一致的言语行动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46回:“鸳鸯听了,便红了脸,说道:‘怪道,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!’” |
yī cháo qiān lǐ一朝千里 | 犹一日千里。 | 唐·曹唐《病马五首呈郑校书章三吴十五先辈》诗之三:“一朝千里心犹在,争肯潜忘秣饲恩。” |
zhōng liú yī hú中流一壶 | 壶:指瓠类,系之可以不沉。比喻珍贵难得。 | 《鹖冠子 学问》:“中河失船,一壶千金。” |
yī háo qiān lǐ一毫千里 | 语本《礼记·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‘君子慎始;差若豪(毫)牦,缪以千里’。”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“《易》曰‘正其本,万物理;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’,故君子慎始也。”卢辩注:“据《易说》言也。”谓差错虽微,造成的危害甚大。 | 语出《礼记·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‘君子慎始;差若豪(毫)牦,缪以千里’。”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“《易》曰‘正其本,万物理;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’,故君子慎始也。”卢辩注:“据《易说》言也。” |
jiǔ jiǔ guī yī九九归一 | 绕了不少圈子,最后又还了原。 | 秦兆阳《回答》:“我这个糟老头子捡点破烂,虽说有点霸道,九九归一,也是生活逼的。” |
yī zhì yú cǐ一至于此 | 竟到如此地步。 | 南朝·梁·简文帝《与湘东王书》:“笔札无情,任其摇礕。甚矣哉!文之横流,一至于此!” |
yī zhāo yī xī一朝一夕 | 一个早晨;一个傍晚。指很短的时间之内。 | 《周易 坤》:“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矣。” |
yī chù jí fā一触即发 | 触:碰。即:就。原指把箭扣在弦上;拉开弓等着射出去。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;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。 | 宋 张咏《乖崖集》:“鯸鯣愤悱,迎流独逝,偶物一触,厥怒四起。” |
yī chǐ shuǐ fān téng zuò bǎi zhàng bō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|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。同“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”。 | 元 王晔《桃花女》第二折:“你将那半句话搬调做十分事,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。” |
yī qīng èr chǔ一清二楚 | 十分明白、清楚。 | 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小顺儿样样事情都要闹个一清二楚,不然怎幺能当好妈妈的保镖呢。” |
sháo shuǐ yī luán勺水一脔 | 一勺水,一块肉。喻量少。 | 清·冯桂芬《重建吴江松陵书院记》:“勺水一脔不足言,冀后之人增其式廓。” |
yī kǒng bù dá一孔不达 | 一窍不通。 | |
yī tuī liù èr wǔ一退六二五 | 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。比喻推卸干净。 | 欧阳山《三家巷》:“陈家的老的、小的,只是个一退六二五,说他们做买卖的人素来不结交官府,推得干干净净!” |
yī mǎ bù kuà liǎng ān一马不跨两鞍 | 一匹马不能套两个马鞍。比喻一女不嫁二夫。 | 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二折:“我一马不跨两鞍。想男儿在日,曾两年匹配,却叫我改嫁别人,其实做不得。” |
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 | 听到、看到的跟以前不同;感到新鲜。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。 | 北齐 魏收《魏书 河南王传》:“齐人爱咏,咸日耳目更新。” |
miàn mào yī xīn面貌一新 | 样子完全改变,出现了崭新的面貌。 | 邓小平《政治上发展民主,经济上实行改革》:“现在农村面貌一新,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改善了。” |
yī fà qiān jūn一发千钧 | 钧:古代重量单位;约等于现在三十斤。千万斤的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;比喻情况万分危急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枚乘传》:“夫以一缕之任,系千钧之重,上悬无极之高,下垂不测之渊,虽甚愚之人,犹知哀其将绝也。” |
yī suì zǎi shè一岁载赦 | 亦作“一岁再赦”。一年之中再次赦罪。谓赦免过滥。 | 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述赦》:“谚曰:‘一岁载赦,奴儿噫嗟。’” |
yī kuí yǐ zú一夔已足 | 夔:古贤臣名,为舜时的典乐官。夔一人已足制乐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,有一个就足够了。 | 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不也,夔非一足也,……一而足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:“夫乐,天地之精也,得失之节也,故唯圣人为能和,乐之本也。楚能和之,以平天下,若夔者一而足矣!” |
yī ér zài,zài ér sān一而再,再而三 | 再:第二次。一次又一次。 | 清 俞万春《荡寇志》第109回:“那厮必然再用此法,一而再,再而三,我其危矣。” |
fǎn yǎo yī kǒu反咬一口 | 原指没有抓住兽类,反而被它咬了一口。比喻遭到指责的人强词夺理反过来攻击指责他的人。 | 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19回:“拿奸拿双,拿不住双,反咬一口,就受不得了。” |
yī yán nán qìng一言难罄 | 罄:尽,完。形容事情曲折复杂,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。 |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34回:“若再讲他们色子场中,如何取巧弄诡之处,真正一言难罄,抑且挂一漏万。” |
yī zhù chéng tiān一柱承天 | 见“一柱擎天”。 | 元·袁桷《李士弘枯木风竹图》诗:“西山古渊人莫测,一柱承天万牛力。” |
lüè gāo yī chóu略高一筹 | 筹:筹码,记数用具。略微超过一个码。形容双方比较,稍强一些。 |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》:“小生所以忝出君上者,以起处数语,略高一筹耳。” |
zhōng liú yī xíng中流一壸 | 喻可贵难得。语出《鹖冠子·学问》:“中河失船,一壸千金。”壶,指瓠类,系之可以不沉。 | 语出《鹖冠子·学问》:“中河失船,一壸千金。”壶,指瓠类,系之可以不沉。 |
biǎo lǐ rú yī表里如一 | 表:外表;里:内心。外表和内心一个样。外表与内部一致。形容人的言论、行动和思想完全一致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颜渊》:“行之以忠者,是事实要着实。”宋 朱熹集注:“以忠,则表里如一。” |
yī zhī yī jié一枝一节 | ①本指树木的枝节。②喻事物之细小部分。 | 明·莫是龙《画说》:“画树之窍,只在多曲,虽一枝一节,无有可直者。” |
yī wú suǒ yǒu一无所有 | 什么都没有(一:一概;完全)。 | 《敦煌变文集 庐山远公话》:“如水中之月,空里之风,万法皆无,一无所有。” |
yī ér èr,èr ér yī一而二,二而一 | 两件事看似不同,实际上却相同。 | 明 罗懋登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》第九回:“天子神仙,一而二,二而一,岂有三茅祖师之印,陛下用不得之理?” |
yī mài xiāng chuán一脉相传 | 从同一血统、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。比喻某种思想、行为或学说之间的继承关系。 | 明 汪廷讷《三祝记 叙别》:“纯仁今日将麦舟赈济曼卿,这才是一脉相传,何愁皇天不佑。” |
jià zēng yī gù价增一顾 | 原意是卖不出去的好马,被伯乐看中了,就增加了十倍的价钱。比喻本来默默无闻,遇到赏识的人而抬高了身价。 | 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伯乐乃还而视之,去而顾之,一旦马价十倍。” |
yī cháng èr duǎn一长二短 |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。 | 清 李渔《凰求凤 假病》:“若有一长二短,叫我怎生舍得。” |
yī cùn dān xīn一寸丹心 | 丹心:赤心;忠心。一片赤诚的心。 | 宋 杨万里《诚斋集 卷十二 新除广东常平之节感恩书怀》诗:“向来百炼今绕指,一寸丹心白日明。” |
bīng dòng sān chǐ,fēi yī rì zhī hán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 |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,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、酝酿的。 | 明 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92回: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” |
yī dān yī piáo一箪一瓢 | 一箪食物,一瓢饮料。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。 | 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 |
yī jiàn qīng dǎo一见倾倒 | 初次见面就产生爱慕的情感 | 清·西岷山樵《<野叟曝言>序》:“先祖五世以官事过禾中,邂逅水次,一见倾倒。” |
yī quǎn fèi yǐng,bǎi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影,百犬吠声 | 吠:狗叫。比喻随声附和,没有主见,凑热闹。 | 梁启超《新民说》第九节:“谚曰:‘一犬吠影,百犬吠声’,悲哉!” |
yī bù zuò,èr bù xiū一不作,二不休 | 要么不做,做了就索兴做到底。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,就索兴做到底。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六回:“索性让我一不作,二不休,见一个杀一个,见两个杀一双,杀个爽快。” |
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 shí一发而不可收拾 | 事情一经发生便不能收住。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2回:“他们在文七爷船上做的事,及文七爷醉后之言,又全被统领听在耳朵里,所以又是气,又是醋,并在一处,一发而不可收拾。” |
yī huà kāi tiān一画开天 | 相传伏羲画八卦,始于干卦三之第一画,干为天,故谓“一画开天”。 | |
zài cǐ yī jǔ在此一举 | 在:在于,决定于;举:举动,行动。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。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国家安危,在此一举。” |
huái nán yī mèng槐南一梦 | 比喻人生如梦,富贵得失无常。 | 明 王錂《春芜记》:“正是只将桑海千秋事,付与槐南一梦中。” |
yī hái yī bào一还一报 | 谓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。 | 元·岳伯川《铁拐李》第一折:“不是我千错万错,大刚来一还一报。” |
fú shēng yī mèng浮生一梦 | 浮生:世事无定,人生短暂。指人生就像短暂的梦幻。 | 唐·李咸用《早秋游山寺》:“至理无言了,浮生一梦劳。清风朝复暮,四海自波涛。” |
bìng wéi yī tán并为一谈 |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,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。 | 唐 韩愈《平淮西碑》:“万口和附,并为一谈。” |
yī qí zhòng chǔ一齐众楚 | 一傅众咻。 | 明·王守仁《与辰中诸生书》:“绝学之馀,求道者少,一齐众楚,最易摇夺。” |
yǎn yǎn yī xī奄奄一息 | 奄奄:气息微弱的样子;息:呼吸时进出的气。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。引申为事物即将消亡或毁灭。 | 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87回:“惠王亲往问疾,见痤病势已重,奄奄一息。” |
yī zhī yī jié一肢一节 | 见“一肢半节”。 | 鲁迅《准风月谈·感旧以后(上)》:“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,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,即使不是整个,也是那里的一肢一节。” |
shí sǐ yī shēng十死一生 | 形容生命非常危险。 | 汉 贾谊《新书 匈奴》:“爱好有实,已诺可期,十死一生,彼必将至。” |
yì yǔ chéng chèn一语成谶 | 谶:指将要应验的预言、预兆,一般指一些“凶”事,不吉利的预言。一语成谶,就是一句(不好的)话说中了,就是“不幸而言中”(不吉利的事情,诅咒别人似的)。 | |
yī běn zhèng jīng一本正经 | 正经:庄重;正派。形容态度规矩而庄重。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26章:“我原是故意闹别扭,也知道自己要挨打,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:‘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,没有做错。’” |
yī tán sǐ shuǐ一潭死水 | 一池子死水。比喻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。潭:深水池。 | 元 戴善夫《陶学士醉写风光好》:“我正忒坎坷,自怨咨,九重天忽有君恩至,正是一湾死水全无浪,也有春风摆动时。” |
zhuān xīn yī zhì专心一志 | 形容一心一意,集中精力。 | 先秦 荀况《荀子 性恶》:“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,专心一志,思索熟察,加日县久,积善而不息,则通于神明,参于天地矣。” |
yī fèi bǎi shēng一吠百声 | 即一犬吠形,百犬吠声。 | 明·何景明《上杨邃庵书》:“群猜共怒,一吠百声,持辩风起,发言雷同矣。” |
yī jué cí xióng一决雌雄 | 雌雄:比喻胜负;高下。决定胜败高低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愿与汉王挑战,决雌雄。” |
yī zǐ wù dào,jiǔ zú shēng tiān一子悟道,九族升天 | 九族:本人的父、祖父、曾祖、高祖和子、孙、曾孙、重孙。一个孩子领悟天道,整个家族都能升到天堂去。 | 元·马致远《黄粱梦》第一折:“常言道:‘一子悟道,九族升天’,不要错过了。” |
yī zǐ chū jiā,qī zǔ shēng tiān一子出家,七祖昇天 | 借喻一人得势,全家沾光。同“一子出家,九祖升天”。 | |
liǔ àn huā míng yòu yī cūn柳暗花明又一村 | 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,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。 | 宋 陆游《游山西村》诗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 |
yī diǎn yī dī一点一滴 | 形容微少零星。 | 方志敏《可爱的中国·清贫》:“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,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。” |
jīng yī shī,zhǎng yī zhì经一失,长一智 | 经:经历;智:智慧,聪明。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,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。 |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三卷:“吾辈切记,不可轻易说人笑人,正所谓经一失,长一智耳。” |
yī xiào qiān jīn一笑千金 | 美女一笑,价值千金。形容美人一笑很难得。 | 汉·崔骃《七依》:“回顾百万,一笑千金。” |
tóng gōng yī tǐ同功一体 | 指功绩和地位相同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黥布列传》:“往年杀彭越,前年杀韩信,此三人者,同功一体之人也。” |
qíng tóng yī jiā情同一家 | 比喻情谊深厚,如同一家。 | 《梁书·萧子恪》:“我与卿兄弟,便是情同一家。” |
yī qīng èr bái一清二白 | 清清楚楚;明明白白。也指非常清白;没有污点。 | 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:“贾李魁道:‘王紫泥,张绳祖他俩个,现在二门外看审官司哩。老爷只叫这二个到案,便一清二白。” |
yī qí tiān xià一齐天下 | 齐:统一。一统天下。 | 汉·荀悦《汉纪·武帝纪》:“今陛下临制海内,一齐天下,口虽未言,声疾雷电,令虽未发,行化如神。” |
jiào ruò huà yī较若画一 | 谓明确一致。 | 汉·荀悦《汉纪·惠帝纪》:“萧何为法,较若画一,曹参代之,守而勿失。” |
yī jiè bù qǔ一介不取 | 一介:一粒芥菜子,形容微小。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。形容廉洁、守法,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。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上》:“一介不以与人,一介不以取诸人。” |
yī chéng bù biàn一成不变 | 成:制定;形成。一经形成;永不改变。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。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王制》:“刑者,侀也。侀者,成也,一成而不可变,故君子尽心焉。” |
yī yǒng yī shāng一咏一觞 | 咏:吟诗;觞:古代盛酒器,借指饮酒。一边饮酒,一边吟诗。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。 | 宋·辛弃疾《贺新郎·和吴明可给事安抚》词:“一咏一觞成底事,庆康宁,天赋何须药。” |
yī rén zhī xià,wàn rén zhī shàng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 | 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。 | 《六韬》:“屈一人下,伸万人上,惟圣人能行之。” |
yī qù bù fǎn一去不返 | 返:回来。一去就不再回来了。 | 梁遇春《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(二)》:“看着青春的易逝,才觉得青春的可贵,因此也更想能够在这一去不返的瞬间里得到无穷的快乐。” |
wàn wú yī shī万无一失 | 指绝对不会出差错。万:形容很多;失:差错。 | 汉 枚乘《七发》:“孔老览观,孟子持筹而算之,万不失一。” |
yī zhāo bèi shé yǎo,sān nián pà jǐng shéng一着被蛇咬,三年怕井绳 |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,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。 | 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 龙门远禅师法嗣》:“问:‘狗子还有佛性也无。’赵州道:‘无意者如何?’师曰:‘一度著蛇咬,怕风了断井索。’” |
yī fāng zhī rèn一方之任 | 负一方面责任的职务。 | 《汉书·终军传》:“不足以亢一方之任,窃不胜愤懑。” |
quē yī bù kě缺一不可 | 少一样也不行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回:“林冲道:‘只今番克敌制胜,便见得先生妙法。正是鼎分三足,缺一不可,先生不必推却。’” |
zhòng duō fēi yī众多非一 | 指类别甚多,不止一种。 | 汉 王充《论衡 别通》:“孔子道美,故譬以宗庙,众多非一,故喻以百官。” |
yī gān zǐ tǒng dào dǐ一竿子捅到底 | 指一步到位。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29章:“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,骂到了皇帝头上。” |
yǒu yī lì bì yǒu yī bì有一利必有一弊 | 在这一方面有好处,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。 | 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关于中国的二三件事》:“但是,真如先哲之谓‘有一利必有一弊’罢,同时也开始了火灾。” |
bù wèn sān qī èr shí yī不问三七二十一 | 不顾一切,不问是非情由。 | 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75回:“逛窑姐儿的人,倘给老爷查着了,他不问三七二十一,当街就打。” |
yī zì qiān qiū一字千秋 | 谓文字警辟,足垂久远。 | 明·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·史书佔毕一》:“夫诗以一字千秋者也,史以千秋一字者也。” |
hún rán yī tǐ浑然一体 | 浑然:完整不可分。融合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。 | 《二程遗书》第二卷上:“学者须先识仁。仁者,浑然与物同体。义、礼、知、信皆仁也。” |
yī shí wú liǎng一时无两 | 无两:没有第二个。即没有可以相比的。 | 蔡东藩《唐史演义》第53回:“况且良娣姿色,也是一时无两,更兼与肃宗患难相依,事事能先意承旨,无怪肃宗格外钟情。” |
yī niàn zhī chā一念之差 | 差:差错。一个念头的差错。 | 宋 苏轼《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》:“我本三生人,畴昔一念差。” |
yī jiè shū shēng一介书生 | 一介:一个。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。 | 唐·王勃《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》:“勃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。” |
mó gāo yī chǐ,dào gāo yī zhàng魔高一尺,道高一丈 | 魔:恶鬼;道:道行,道法。比喻正义始终压倒邪恶。 | 杨成武《层层火阵烧野牛》:“魔高一尺,道高一丈。在粉碎日寇‘驻屯清剿’的斗争中,冀中人民的天才创造——地道战,大显神威。” |
yī wō duān一窝端 | 比喻完全除灭或尽数挪走。 | 王朔《玩儿的就是心跳》:“这就对了,就得这样,谁问咱都告不知道,要没这种精神,咱早就让人一窝端了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