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sǐ yǒu yú zhū死有余诛 | 犹死有余辜。 | 宋·苏轼《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》:“臣等虽三尺之喙,日诵五车之书,反不如医卜执技之流、簿书奔走之吏,其为尸素,死有余诛。” |
diào sǐ fú shāng吊死扶伤 | 吊祭死者,扶救伤者。 | 《南史·齐纪上·高帝》:“公奉辞伐罪,戒旦晨征,兵车始交,氛祲时荡,吊死扶伤,弘宣皇泽。” |
tóng huàn nàn gòng shēng sǐ同患难共生死 |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,出生入死。 | 梁启超《意大利建国三杰传》第八节:“罗马虽属落城,大事今且未了,余不能舍吾同患难共生死之部下,吾且将有所为。” |
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 | 九:表示次数或多数。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。比喻情况极其危险。 | 战国 楚 屈原《离骚》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唐 刘良注:“虽九死无一生,未足悔恨。” |
sǐ nǎo guā gǔ死脑瓜骨 | 不开通。 | 锦云等《草莓三爷》:“你呀,就是死脑瓜骨!” |
sǐ gǔ gèng ròu死骨更肉 | 犹起死回生。 | 唐·牛肃《吴保安传》:“使亡魂复归,死骨更肉。” |
nǐ sǐ wǒ shēng你死我生 | 形容斗争非常激烈、不能共存。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95回:“如要再叫唤,我就打你致命,今日赌一个你死我生!” |
huí shēng qǐ sǐ回生起死 | 起死回生。形容医道高明,能把垂死的人救活。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七十回:“回生起死妙难言,拯惫扶危更多益。” |
zhī sǐ mí èr之死靡二 | 同“之死靡它”。 | 《宋史·忠义传一》:“若敌王所忾,勇往无前,或衔命出疆,或授职守土,或寓官闲居,感激赴义,虽所处不同,论其捐躯徇节,之死靡二,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。” |
sǐ ér hòu zhǐ死而后止 | 死了以后才停止。形容奋斗终身,贡献出一切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国语·晋语》:“天二子之良,将勒营其君,复使立于外,死而后止,何日以来。” |
shě sǐ wàng shēng舍死忘生 | 舍死:舍得牺牲;忘生:忘掉性命。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。 | 元 无名氏《锁魔镜》第二折:“你须索舍死忘生,建立功勋。” |
shēng sǐ zuì mèng生死醉梦 | 醉:沉酣。形容非常专心。 | 明·郎瑛《七修类稿·事物·戴进传》:“生死醉梦于绘事,故学精而业著,业著而名远。” |
shēng sǐ lún huí生死轮回 | 轮回:流转。佛教认为众生各依所做的善恶而在生死世界中循环不已,像车轮回旋不停一样。 | 明·无名氏《李云卿》第四折:“今日到来日修,每日去频发愿,过今年捱到来年,担阁了修行仙道远,则这生死轮回怎遣!” |
sǐ qiú bái lài死求白赖 | 指不停地纠缠。 |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6回:“俗话说的:‘天下无难事’,只怕死求白赖,或者竟拦住他也不可知。” |
huàn nàn xiāng sǐ患难相死 | 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,甚至不惜生命。 |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儒有闻善以相告也,见善以相示也,爵位相先也,患难相死也。” |
jiǔ sǐ wèi huǐ九死未悔 | 九:表示极多。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。形容意志坚定,不认经历多少危险,也决不动摇退缩。 | 战国 楚 屈原《离骚》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 |
shì sǐ rú guī视死如归 |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。形容为了正义事业;不怕牺牲生命。 | 《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》:“三军既成阵,使士视死如归,臣不如公子成父。”《吕氏春秋 勿躬》:“三军之士,视死如归。” |
zhì zhī sǐ dì置之死地 | 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。 | 《孙子·九地》:“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” |
dé rén sǐ lì得人死力 | 死力:以死效力。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。形容非常得人拥护。 | 《晋书·贾充传》:“诞再在扬州,威名夙著,能得人死力。” |
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燃 |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。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。复:又。 | 宋 陈亮《谢曾察院启》:“劫火不烬,玉固如斯;死灰复燃,物有待尔。” |
diào sǐ wèn shēng吊死问生 | 吊:吊祭;问:问候,慰问。吊祭死者,慰问活人。 |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燕策》:“燕王吊死问生,与百姓同甘苦。” |
tóng lì xiāng sǐ同利相死 | 谓有共同利益,就能舍命相助。 | 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同利相死,同情相成。” |
rén zhī jiāng sǐ,qí yán yě shàn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 | 人到临死,他说的话是真心话,是善意的。 | 《论语·泰伯》:“曾子言曰:‘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’” |
zuì yīng wàn sǐ罪应万死 | 形容罪恶极大。 | 《晋书 苻坚载记下》:“弟冲不识义方,孤背国恩,臣罪应万死。” |
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难 |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,出生入死。 | 方志敏《狱中纪实》:“将狱中情形描写出来,使全国红军和革命的工农群众,知道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,正在国民党监狱内,挨日子。” |
lín sǐ bù qiè临死不怯 | 怯:胆小,害怕。面临危险而毫不胆怯。 | 宋·洪迈《夷坚乙志》:“为言此人临死不怯,似亦可用。” |
lǎo ér bù sǐ shì wéi zéi老而不死是为贼 |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。 | 《论语 宪问》:“子曰:‘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述焉,老而不死是为贼。” |
qiáng sǐ lài huó强死赖活 | 同“强死强活”。 | 谷峪《三十张工票》:“大国强死赖活地把她拉到地里。” |
sǐ bù gǎi huǐ死不改悔 | 到死也不肯改过悔悟。形容极其顽固;坚持错误。 | 毛泽东《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》:“少数极顽固的,可能死不改悔,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。” |
shēng sǐ wú èr生死无贰 | 贰:背叛,有二心。至死没有二心。指十分坚定。 | 《论立宪与外交之关系》:“陷阵则生死无贰,其所以致胜于我者,殆不尽由船坚炮利之故。” |
sǐ shāng zhěn jiè死伤枕藉 | 枕藉:纵横相枕而卧。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。 | 清·吴趼人《痛史》第18回:“李恒的船,本来乘着北风,满拽帆篷而来,到此收篷不及,被守义一阵弩箭,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。” |
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死无葬身之地 | 死了没有地方埋葬。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。 | 元 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楔子:“天那,可怜害俺一家,死无葬身之地也。” |
sǐ dào lín tóu死到临头 | 临:面临。快要到了死亡的时刻。 | 李晓明《平原枪声》:“马英如醉方醒,想不到死到临头却暂时逃出一条活命。” |
bǎi sǐ yī shēng百死一生 | 形容生命极其危险,处于死亡的边缘。 | 《北齐书 杜弼传》:“诸勋人身触锋刃,百死一生,纵其贪鄙,所取处大,不可同之循常例也。” |
sǐ shēng wèi bǔ死生未卜 | 卜:预料,猜测。是生是死还不知道。 | 《剪灯余话·琼奴传》:“徐郎辽海从戍,死生未卜,纵绕无恙,又安能至此而成姻乎?” |
zhuǎn sǐ gōu qú转死沟渠 | 见“转死沟壑”。 | 《梁书·武帝纪上》:“征发闾左,以充缮筑。流离寒暑,继以疫厉,转死沟渠,曾莫收恤,朽肉枯骸,乌鸢是厌。” |
suī sǐ yóu shēng虽死犹生 | 犹:如同。指人虽死,精神不灭,楷模犹存。也指心无牵挂、憾事,虽死犹同活着。 | 晋 常璩《汉中士女志 文姬》:“先公为汉忠臣,虽死之日,犹生之年。” |
sǐ qì chén chén死气沉沉 | 形容没有一点生气。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;缺少活力。 | 鲁迅《书信集 致吴渤》:“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,凡较好的作品,一定不准出版,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。” |
shēng sǐ cháng yè生死长夜 | 生死:生存和死亡。指漫长昏昧的生死轮回。 | 清·道霈《重刊<坛经>缘起》:“原夫大地众生,居生死长夜中。” |
sǐ ér sǐ yǐ死而死矣 | 死就死罢了.。 | |
pà sǐ tān shēng怕死贪生 | 同“贪生怕死”。 | 《汉书·文三王传》:“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,冬月迫促,贪生畏死,即诈僵仆阳(佯)病,徼幸得逾于须臾。” |
yǐ sǐ jì zhī以死继之 | 不惜一死来把某事继续下去。形容决心很大,不可动摇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:“其济,君之灵也。不济,则以死继之。” |
sǐ wú suǒ míng死无所名 | 名:为世人知晓。虽死而不为人所称道。指白白地送死。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闻此必恐而谋泄,死无所名,非壮士也。” |
shēng lǎo bìng sǐ生老病死 | 佛教认为出生、衰老、疾病、死亡是人生的“四苦”;后指社会生活中生育、养老、医疗、殡葬等重大生活现象。 | 《敦煌变文集 八相变》:“生老病死相煎逼,积财千万总成空。” |
mín bù wèi sǐ民不畏死 | 畏:惧怕。人民不怕死。形容不怕死的气慨。 | 《老子》第七十四章: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。” |
shǒu sǐ shàn dào守死善道 | 用生命保护道的完善。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泰伯》: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” |
lín sǐ bù kǒng临死不恐 | 恐:恐惧。遇到危难,毫不畏惧。 | 西汉·刘秀《新序·义勇》:“吾闻知命之士,见利不动,临死不恐。” |
xiǔ mù sǐ huī朽木死灰 |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。比喻心情极端消沉,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。 | 元 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四折:“小官已为朽木死灰,若非你拯救吹嘘,安能到此。” |
náo huí zhī sǐ蛲蛔之死 | 蛲:人体寄生虫;蛔:蛔虫。形容不劳而获者终归会失败。 | 《燕书》:“蛲蛔所藉以生者,在人肠胃之中也。” |
sǐ yào miàn zǐ死要面子 | 指特别爱惜自己的颜面。 | 张洁《沉重的翅膀》:“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,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。” |
yǔ bù jīng rén sǐ bù xiū语不惊人死不休 | 语:言语。形容作诗或写文章极力追求寻觅惊人的佳句。 | 唐·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诗: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” |
sǐ zhòng tài shān死重泰山 | 比喻死得光荣。 | 语出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死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 |
fù dōng hǎi ér sǐ赴东海而死 | 赴:往,去。跳进东海淹死。形容决心很大。 |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赵策》:“彼则肆然而为帝,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,吾不忍为之民也。” |
yú sǐ wǎng pò鱼死网破 | 不是鱼死;就是网破。指拼个你死我活。 | 《杜鹃山》第五场:“他就是张网捕鱼,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。” |
qī sǐ qī shēng七死七生 | 亦作“七生七死”。佛数谓小乘初果者,尚须往返天上人间,受七度生死,才能证得阿罗汉果。 | |
sǐ xīn tà dì死心踏地 | 见“死心塌地”。 | 老舍《骆驼祥子》:“要不这么冤你一下,你怎么会死心踏地的点头呢?” |
qiú sǐ bù dé求死不得 | 得:能够。想死也不能。 | 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120卷:“璞流汗惊惧,因成疮疾,遍身有疮,皆有口及舌,日夜楚痛,求死不得。” |
chū sǐ duàn wáng出死断亡 | 谓效死捐生。 | 《荀子·富国》:“故仁人在上,百姓贵之如帝,亲之如父母,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,无它故焉;其所是焉诚美,其所得焉诚大,其所利焉诚多。” |
zhǔ rǔ chén sǐ主辱臣死 | 主:君主。君主蒙受耻辱,臣子只有以死报之。 | 宋·张孝祥《代诸父祭伯父文》:“忠愤激发,肝胆轮囷,主辱臣死,臣敢爱身。” |
shě shēng wàng sǐ舍生忘死 |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。舍:舍弃。 | 元 关汉卿《哭存孝》第二折:“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,舍生忘死家将。” |
yǎng shēng sòng sǐ养生送死 |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。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礼运》:“所以养生送死,事鬼神之大端也。” |
sǐ huī fù liáo死灰复燎 | 死灰:烧余的灰烬;复:又;燎:燃烧。冷灰重新烧了起来。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。 | 清·豚庐《童子军·逼狱》:“这个使不得,若非斩草除根,全消祸种,定要死灰复燎,自惹飞灾。” |
jué yī sǐ zhàn决一死战 | 拼死一战以决胜负。 | 《清史稿 文宗本纪》:“周天爵素称勇敢,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,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。” |
sǐ mó huó yàng死模活样 | 半死不活的样子。 | 明·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·帝王都会》:“宋臣大怒曰:‘口说尚可,乃画此死模活样乎?’” |
sǐ biāo bái chán死标白缠 | 极力纠缠。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38回:“若不是狄周死标白缠,他还要抓空子逃跑。” |
sǐ bù yào liǎn死不要脸 | 指没有害羞的意思 | 曲波《林海雪原》:“真他妈的吊死鬼擦粉,死不要脸。” |
hú sǐ tù qì狐死兔泣 |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。 | 《宋史 叛臣传下 李全传下》:“狐死兔泣,李氏灭,夏氏宁得独存?愿将军垂盼。” |
qiú shēng bù néng,qiú sǐ bù dé求生不能,求死不得 | 想死死不了,想活活不了。形容处境十分艰难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34回:“屡次要寻自尽,无奈众人日夜提防,真是求生不能,求死不得。” |
wú kòu bào sǐ无寇暴死 | 在没有变乱的情况下就死于非命。 | |
kè sǐ tā xiāng客死他乡 | 客死:死在异乡或国外。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。 | 元·无名氏《合同文字》第一折:“不争我病势正昏沉,更那堪苦事难支遣,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,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。” |
jū gōng jìn cuì,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 | 指勤勤恳恳,竭尽心力,为革命,为人民奋斗终身。 | 三国 蜀 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。” |
zhī sǐ bù yú之死不渝 | 同“之死靡它”。 | 宋·苏辙《祭亡婿文逸民文》:“女有烈志,留鞠诸孤。赋诗《柏舟》,之死不渝。” |
shēng lái sǐ qù生来死去 | 死接着生,生接着死,轮回不停。 | 《敦煌变文集·破魔变文》:“君不见生来死去,似蚁修还,为衣为食,如蚕作茧。” |
tì sǐ guǐ替死鬼 | 指代人受难或承担罪责的人。 | 李英儒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第九章:“他拉出李歪鼻就是要找个替死鬼。” |
jì ruò sǐ huī寂若死灰 | 寂:静悄悄,没有声音。一点声响也没有,像死灰一般的寂静。 | 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37卷:“志心者,始终运意,行坐动形,寂若死灰,同于枯木,灭诸想念,唯一而已。” |
sǐ ér bù huǐ死而不悔 | 悔:悔恨,懊悔。就是死了也不懊悔。形容态度坚决。 | 唐·赵蕤《反经·是非》:“自与杀身成名,若季、路、仇、牧,死而不悔也。” |
āi sǐ shì shēng哀死事生 | 哀:哀痛;事:侍奉。哀恸死者,侍奉生者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吴太伯世家》:“哀死事生,以待天命。” |
shēn sǐ míng rǔ身死名辱 | 辱:玷辱。人死了声誉还受到了玷辱。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76回:“但当以郑忽标题,专写三折,而未折证以鲁桓公之求援,而反致身死名辱。” |
jìn jié sǐ dí尽节死敌 | 尽:竭尽;节:节操。竭尽节义,捐躯杀敌。指为正义而牺牲。 | 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入则务本疾作,以实仓廪;出则尽节死敌,以安社稷。” |
yào sǐ yào huó要死要活 | 形容闹得很凶。 |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七卷:“那婆娘索性抓破脸皮,反要死要活,分毫不让。” |
yī sǐ yī shēng一死一生 | 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。 | 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:始翟公为廷尉,宾客阗门;及废,门外可设雀罗。翟公复为廷尉,宾客欲往,翟公乃大署其门曰:‘一死一生,乃知交情。’” |
lù sǐ bù zé yīn鹿死不择音 |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,并不选择地方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文公十七年》:“‘鹿死不择音。’小国之事大国也,德,则其人也;不德,则其鹿也。铤而走险,急何能择?” |
duī duò sǐ shī堆垛死尸 | 堆垛:堆积;死尸:死人尸体。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陈腐冷僻的典故,堆砌成文。 | 宋·许凯《彦周诗话》:“凡作诗若正尔填塞,谓之‘点鬼簿’,亦谓之‘堆垛死尸’。” |
shēng sǐ yǔ gòng生死与共 | 同生共死;相依为命。形容彼此情谊深重。 | 《深情忆念周伯伯》:“几十年来,周总理与我父亲生死与共,休戚相关。” |
shēng sǐ ròu gǔ生死肉骨 | 生、肉:用作动词。使死人复生,白骨长肉。形容恩惠极大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苟使意如得改事君,所谓生死而肉骨也。” |
shì sǐ ruò guī视死若归 |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。形容不怕牺牲生命。同“视死如归”。 | 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故战日有期,视死若归。” |
dǎ sǐ hǔ打死虎 |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。 | |
qǐ sǐ huí shēng起死回生 |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。形容医术高明。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。 | 《太平广记 太玄女》引《女仙传》语:“行三十六术甚效,起死回生,救人无数。” |
qǐ sǐ rén,ròu bái gǔ起死人,肉白骨 | 把死人救活,使白骨再长出肉来。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。 | 《国语 吴语》:“君王之于越也,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。” |
zuì bù róng sǐ罪不容死 | 罪恶极大,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。 |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》:“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,罪不容于死。” |
shuō sǐ shuō huó说死说活 | 任凭如何说法。 | 《花城》1981年第5期:“‘看吧——’孔丽丽把照片塞过来,冲着老崔头的背影作了个怪相,‘老崔头说死说活也不照。’” |
zuì gāi wàn sǐ罪该万死 | 罪孽深重;判一次死刑还不足以抵罪。(万死:死一万次)。 | 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一回:“娘娘道此怪物,不可容留,随命侍者领去,弃之沟渎。婢子罪该万死。” |
bàn sǐ là huó半死辣活 | 指死又死不了,活着又受罪。 | 参见“半死半生”。 |
tóng shēng sǐ,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,共存亡 | 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,生死与共。 | |
zì xún sǐ lù自寻死路 | 指自己走上毁灭的道路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7回:“话说杨志当时在黄泥冈上,被取了生辰纲去,如何回转去见得梁中书,欲要就冈子上自寻死路。” |
dà nàn bù sǐ,bì yǒu hòu fú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 | 难:灾祸。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,将来必定有幸福。 | 宗璞《南渡记》第六章:“岂不闻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?李姐姐身体会好起来。” |
yǐn hèn ér sǐ饮恨而死 | 饮:含忍。指含恨而死。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二章:“他平日也常以岳少保自期,可是岳少保饮恨而死,并未能挽既倒之狂澜!” |
ài zhī yù qí shēng,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 | 喜爱他时,总想叫他活着;讨厌他时,总想叫他死掉。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颜渊》: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,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” |
tù sǐ quǎn jī兔死犬饥 | 比喻敌人灭亡后,功臣不受重用。 | 明·张居正《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》:“鸟尽弓藏,兔死犬饥,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,亦未可尽以为然也。” |
shǐ sǐ bù èr矢死不二 | 矢:同“誓”,发誓;二:二心。立誓到死不改变意志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鸦头》:“瑥得鸦头,横施楚惊。既北绽,又欲夺其志,女矢死不二,因囚置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