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00 个山的成语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shān tuí mù huài山颓木坏 | 册:泰山;颓:倒塌;木:梁木。泰山倒塌,梁木折断。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。 | 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泰山其颓乎?梁木其坏乎?哲人其萎乎?” |
shān yǔ yù lái fēng mǎn lóu山雨欲来风满楼 | 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情势。 | 唐 许浑《咸阳城东楼》诗:“溪云初起日沉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。” |
ēn shān yì hǎi恩山义海 |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,情义像大海一样深。形容恩惠深,情义重。 | 宋·晁端海《卜算子》:“恩义重如山,情意深如海。假使黄金北斗高,这一分,何由买?” |
shān míng gǔ yìng山鸣谷应 | 形容回音响亮;也比喻此鸣彼应;互相配合。 | 宋 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戛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云涌,余亦悄然而悲,肃然而恐,凛乎其不可留也。” |
xiǎn shān lù shuǐ显山露水 | 比喻出名,显露才能。 | 周克芹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第六章:“那个从不显山露水的青年实干家的影子,他那高高的身材,宽宽的肩膀。” |
jì jì shān lín寄迹山林 | 隐居山林间,不过问世事。 | 清·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四回:“虽欲寄迹林泉,不但不敢,亦且不忍。” |
wěn rú tài shān稳如泰山 | 稳:稳固。稳固得像泰山一样。形容极其稳固;不可动摇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刘向传》:“来势不两立,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,如下有泰山之安,则上有累卵之危。” |
mǎn shān biàn yě满山遍野 | 布满山岭田野。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。 | 杜鹏程《保卫延安》第二章:“他坐镇延安,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乱画,我们就满山遍野乱窜!” |
shān cháng shuǐ yuǎn山长水远 | 比喻道路遥远艰险。 | 唐 许浑《寄宋邧》诗:“山长水远无消息,瑶瑟一弹秋月高。” |
qiān lì shān jī愆戾山积 | 愆:过失;戾:罪过。罪过很多,累积如山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刘封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:“臣委质以来,愆戾山积。” |
lìng chū rú shān令出如山 | 令:命令。命令一发出就必须彻底实行。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3回:“果然现任县太爷一呼百诺,令出如山,只吩咐得一句,便有一个门上,带了好几个衙役,拿着铁链子,把这船上的老板、伙计一齐锁了带上岸去了。” |
hán shān piàn shí寒山片石 | 比喻少见的好文章。 | 清·张岱《岱志》:“余入泰山,见磨崖勒字,无一字堪入眼,故余反以无字碑为寒山一片石。” |
shān hé biǎo lǐ山河表里 | 语出《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楚师背酅而舍。晋侯患之,听舆人之诵曰:‘原田每每,舍其旧而新是谋。’公疑焉。子犯曰:‘战也!战而捷,必得诸侯;若其不捷,表里山河,必无害也。’”后以“山河表里”形容形势险要。 | 语出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楚师背酅而舍。晋侯患之,听舆人之诵曰:‘原田每每,舍其旧而新是谋。’公疑焉。子犯曰:‘战也!战而捷,必得诸侯;若其不捷,表里山河,必无害也。’” |
bǎi èr hé shān百二河山 | 百二:以二敌百。指山河险固,可以二敌百。后指国力强盛,边防稳固的国家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纪》:“秦,形胜之国,带河山之险,县隔千里,持戟百万,秦得百二马。” |
ēn zhòng rú shān恩重如山 | 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;形容恩义极为深重。 | 宋 陆游《删定官供职谢启》:“及瓜以往,曾无累月之淹。恩重如山,感深至骨。” |
shān ruì zé bù gāo山锐则不高 | 比喻人太露锋茫,就成不了大事。 | 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山锐则不高,水径则不深。” |
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 | 庐山:山名,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。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。 | 宋 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 |
jiāng shān rú huà江山如画 | 江山:山河;常指国土。山河美如图画。 | 宋 苏轼《念奴娇 赤壁怀古》:“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” |
pá shān shè shuǐ爬山涉水 | 形容路途艰辛。 | 范金标《怀念敬爱的周总理》:“在作战频繁的长征路上,一年多的时间里周副主席白天和我们一样爬山涉水,栉风沐雨。” |
mǎ yǐ bān tài shān蚂蚁搬泰山 | 比喻人多力量大,可以创造奇迹。用作贬义指人自不量力。 | |
dōng shān zài qǐ东山再起 | 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(今浙江上虞县);后来又出任要职。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。 | 唐 杜甫《暮秋……呈苏涣侍御》:“无数将军西第成,早作丞相东山起。” |
kūn shān piàn yù昆山片玉 | 昆仑山上的一块玉。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,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,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。 | 《晋书 郤诜传》:“臣举贤良对策,为天下第一,犹桂林之一枝,昆山之片玉。” |
pī fà rù shān被发入山 | 被:通“披”;被发:披散头发。指归隐山林。 | 晋·袁晔《献帝春秋》:“汝欲取蜀,吾当被发入山,不失信于天下也。” |
yí shān tián hǎi移山填海 | 移动山岳,填平大海。指仙术法力高超。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、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。 | 明 无名氏《八仙过海》第二折:“俺众仙各施神通,移山填海,水尽枯干,教你无处潜藏。” |
fú rú dōng hǎi,shòu bǐ nán shān福如东海,寿比南山 | 南山:终南山。比喻人福气像东海的水一样浩大,寿命如终南山一样长久。 | 明·柯丹邱《荆钗记·庆诞》:“齐祝赞,愿福如东海,寿比南山。” |
shān jī bō wěi山积波委 | 谓堆积如山高,如波涛重迭。形容数量极多。 | 宋·文莹《玉壶清话》第三卷:“后邀钜货于楼,山积波委,岁入万计。” |
zhǔ jiá kàn shān拄颊看山 | 同“拄笏看山”。 | 宋·范成大《次胡经仲知丞赠别韵》:“先生有道抗浮云,拄颊看山意最真。” |
bǎi èr shān chuān百二山川 | 比喻山河险固之地。同“百二山河”。 | 《全元散曲 新水令》:“随人愿、照百二山川,照百二山川,一点金星瑞云里现。” |
tài shān bù cí tǔ rǎng,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辞土壤,故能成其高 |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 | 太平天国·洪秀全《原道醒世训》:“是以泰山不辞土壤,故能成其高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” |
shèng shān cán shuǐ剩山残水 | 残破的山河。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。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。 | 清·孙雨林《皖江血·定计》:“收回那十八省剩山残水,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。” |
qīng shān lǜ shuǐ青山绿水 | 泛称美好山河。 | 宋 张端义《贵耳集》下卷:“在夷陵,青山绿水,日在目前,无复俗累。” |
shān lín yǐn yì山林隐逸 | 隐居山林的士人。即隐士。 |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馀韵》:“听他说话,像几个山林隐逸。” |
shān yáo hǎi cuò山肴海错 | 犹言山珍海味。 | 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55回:“当下山肴海错,不记其数。” |
jiāng shān rú gù江山如故 | 故:从前。高山大河面貌依旧。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。 | 明·胡文焕《泰和记·苏子瞻泛游赤壁》:“叹兴亡,江山如故,何处觅曹郎。” |
féng shān kāi dào逢山开道 | 形容不畏艰险,在前开路。常与“遇水迭桥”连用。 | 元·关汉卿《哭存孝》第二折:“三千鸦兵为先锋,逢山开道,遇水叠桥。” |
gé háng rú gé shān隔行如隔山 | 指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。 | 赵树理《李家庄的变迁》:“参谋长虽然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,可是隔行如隔山,和土匪们联络便不如小喜。” |
bǎi èr shān hé百二山河 | 百二:以二敌百。比喻山河险固之地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纪》:“秦,形胜之国,带河山之险,县隔千里,持戟百万,秦得百二马。” |
bā shān shǔ shuǐ巴山蜀水 | 巴、蜀指四川一带。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。 | |
zhù shān zhǔ hǎi铸山煮海 | 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,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。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吴王濞列传》:“吴有豫章郡铜山,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,煮海水为盐。” |
hé dài shān lì河带山砺 | 河:黄河;带:衣带;山:泰山;砺:磨刀石。黄河像条衣带,泰山像块磨刀石。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。 | 北周·宇文道《庾信集序》:“河带山砺,贻厥于后。” |
shān bēng zhōng yìng山崩钟应 | 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。 | 南朝 宋 刘敬叔《异苑》第二卷:“此蜀郡铜山崩,故钟鸣应之耳。” |
zhè shān wàng zhe nà shān gāo这山望着那山高 |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,老认为别的工作、别的环境更好。 | 明·李开先《词谑》引刘天民曲:“今日不知明日事,这山望着那山高。” |
tā shān gōng cuò他山攻错 | 比喻拿别人的长处,补救自己的短处。 | 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:“他山之石,可以为错。” |
lì kě bá shān力可拔山 | 力气大得可以拔起山来,形容勇力过人。 | 楚·项羽《垓下歌》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” |
dēng shān mò lǐng登山蓦岭 | 蓦:超越。形容长途跋涉,路途辛苦。 | 明·无名氏《大劫牢》第三折:“今日亲将头领差,登山蓦岭践尘埃。” |
shēn shān cháng gǔ深山长谷 | 见“深山穷谷”。 | 宋·曾巩《南轩记》:“此吾之所以于内者,得其时则行,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,非也。” |
zuò shí shān kōng坐食山空 | 同“坐吃山空”。 | 明·王玉峰《焚香记·离间》:“常言道,坐食山空,宁出一斗,莫进一口。自从你来了,弄得我火尽油干。” |
jī tǔ chéng shān积土成山 | 累土可以堆成山。比喻积小而成大。 | 荀况《荀子 劝学》: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” |
mí shān gèn yě弥山亘野 | 满山遍野。 | 宋·洪迈《容斋随笔·王蕊杜鹃》:“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,殆与榛莽相似。” |
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,bù pà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 | 比喻只要还有生命,就有将来和希望。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二: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虽是遭此大祸,儿子官职还在,只要到得任所,便好了。” |
nán shān yǒu niǎo,běi shān zhāng luó南山有鸟,北山张罗 | 鸟儿在南山,却到北山去张网捕捉。比喻方法不对,无法达到目的。 | |
yī shān bàng shuǐ依山傍水 |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。 | 宋·叶適《安集两淮申省状》:“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,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几二十万家。” |
shèng shuǐ cán shān剩水残山 | 残破的山河。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。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。 | 唐 杜甫《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》诗:“剩水沧江破,残山碣石开。” |
shān kuī yī kuì山亏一篑 | 《书 旅獒》“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”的节缩。喻功败垂成。 | 《书·旅獒》“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”的节缩。 |
ān rú tài shān安如太山 | 见“安如泰山”。 | 汉·焦赣《易林·坤之中孚》:“安如太山,福禧屡臻。虽有豺虎,不致危身。” |
ān rú tài shān安如泰山 | 安:安稳;泰山:我国著名的高山;在山东省。像泰山一样稳固;形容事物十分稳固;不可动摇。 | 西汉 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变所欲为,易如反掌,安于泰山。” |
jī shān zhī zhì箕山之志 |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。同“箕山之节”。 | 三国 魏 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伟长独怀文抱质,恬淡寡欲,有箕山之志,可谓彬彬君子者也。” |
fān shān yuè shuǐ翻山越水 | 山:山岭;水:大河。翻山越岭,趟水过河。形容路途奔波之苦。 | |
rì bó xī shān日薄西山 | 薄:迫近;西山:泛指西边的高山。太阳快落山了。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;临近死亡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扬雄传》:“临汨罗而自损兮,恐日薄于西山。” |
gāng dǐng bá shān扛鼎拔山 | 扛:双手举起。拔起大山,举起重鼎。形容力气很大。 | 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又:“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\'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\'” |
shān zhēn hǎi xū山珍海胥 | 山珍:山野出产的珍贵食品。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。泛指丰盛的菜肴。 | 明·吴承恩《湲堂永日图序》:“山珍海胥,鼎食宫居者,大夫之养也。” |
huí shān dǎo hǎi回山倒海 | 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,能压倒一切。 | 北齐 魏收《魏书 高闾传》:“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,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,诸郡尽降。” |
qióng shān pì rǎng穷山僻壤 | 比喻荒远偏僻贫穷之地。亦作“穷乡僻壤”、“穷村僻壤”、“穷陬僻壤”。 | 宋·朱熹《条奏经界状·贴黄》:“故州城县郭所在之乡,其产不甚重,与穷山僻壤至有相倍蓗者,此逐乡产钱租额,所以本来已有轻重之所由也。” |
míng shān shì yè名山事业 | 指著作。 | 王西彦《乡下朋友》:“庄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,专心于名山事业。” |
mǎ rù huá shān马入华山 | 《书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后因以“马入华山”表示天下太平,不再打仗。 | 《书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 |
tóu shān cuàn hǎi投山窜海 | 山、海,荒凉边远之地。指有罪而被放逐到荒凉边远的地区。 | 唐 李白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:“若使事得其实,罪当其身,则将浴兰沐芳,自屏于烹鲜之地,惟君侯死生!不然,投山窜海,转死沟壑,岂能明目张胆,托书自陈耶?” |
gāo shān jǐng xíng高山景行 | 高山:比喻道德崇高;景行:大路,比喻行为正大光明。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。 | 《诗经 小雅 车舝》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” |
gé shān mǎi lǎo niú隔山买老牛 | 比喻人办事冒失,没有弄清情况,就轻易决定。 | |
tài shān yā luǎn泰山压卵 | 泰山压在蛋上。比喻力量相差极大,强大的一方必然压倒弱小的一方。 | 《晋书 孙惠传》:“猛兽吞狐,泰山压卵,因风燎原,未足方也。” |
shān yīn yè xuě山阴夜雪 | 犹言山阴乘兴。 | 唐·李白《单父东楼秋夜夜送族弟沈之秦》诗:“卷帘见月清兴来,疑是山阴夜中雪。” |
zhí fǎ rú shān执法如山 | 执行法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。形容执法严厉。 | 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:“本道言出如箭,执法如山,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。” |
lóng shān luò mào龙山落帽 | 在龙山上被风吹掉了帽子。形容人气度恢宏,临乱不惊。 | |
shuǐ màn jīn shān水漫金山 | 神话故事。金山,在江苏省镇江市。 | 《白雪遗音·马头调·雷峰塔》:“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,面带妖色,不放下山。怒恼白蛇,忙唤青儿,带领着虾兵蟹将,这才水漫金山。” |
tài shān běi dòu太山北斗 | 太山为五岳之首,北斗为众星所拱,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。 | 宋·施德操《北窗炙輠》上卷:“欧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,伯修自揣何如,仅更作其序,何不识轻重也。” |
bá shān jǔ dǐng拔山举鼎 |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。 | 《秦并六国平话》卷下:“籍是时年方二十四,力敌万夫,有拔山举鼎之威。” |
shēn shān yě qù深山野墺 | 荒僻的大山深处。 | 鲁迅《彷徨·祝福》:“倘许给本村人,财礼就不多;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,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。” |
dàng hǎi bá shān荡海拔山 | 摇动大海,拔起高山。形容人的力气非常大。 | |
lóng shān luò yě笼山络野 | 笼:笼罩;络:笼罩。指笼罩高山平原 | 汉·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罘网连纮,笼山络野。” |
bái shān hēi shuǐ白山黑水 | 长白山和黑龙江。泛指我国东北地区。 | 《金史 世纪序》:“生女直地有混同江、长白山,混同江亦号黑龙江,所谓‘白山黑水’是也。” |
shēn shān qióng lín深山穷林 | 与山外、林外距离远的、人迹罕至的山岭、森林。 | 唐·柳宗元《零都郡复乳穴记》:“且夫乳穴必在深山穷林,冰雪之所储,豺虎之所庐。” |
pī shān dài hé被山带河 | 靠着山,环着河。指形势险要的地方。 |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楚策一》:“秦地半天下,兵敌四国,被山带河,四塞以为固。” |
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,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 | 让:推辞,拒绝。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 | 清·张岱《岱志》: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。未到泰山者,泰山壁立千丈,不藉寸土,栉沐甚净。” |
cán shān shèng shuǐ残山剩水 | 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。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。 | 宋 范成大《万景楼》诗:“残山剩水不知数,一一当楼供胜绝。” |
qì tūn shān hé气吞山河 | 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。形容气势、气魄很大。 | 元 金仁杰《追韩信》第二折:“背楚投江,气吞山河,知音未遇,弹琴空歌。” |
shān míng shuǐ xiù山明水秀 | 山光明媚;水色秀丽。形容风景优美。 | 宋 黄庭坚《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》:“眉黛敛秋波,尽湖南,山明水秀。” |
zuì yù tuí shān醉玉颓山 | 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嵇叔夜之为人也,岩岩若孤松之独立;其醉也,傀俄若玉山之将崩。”后以“醉玉颓山”形容男子风姿挺秀,酒后醉倒的风采。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嵇叔夜之为人也,岩岩若孤松之独立;其醉也,傀俄若玉山之将崩。”宋·秦观《满庭芳》词:“相如,方病酒,一觞一咏,宾有群贤。便扶起灯前,醉玉颓山。 |
zuì shān tuí dǎo醉山颓倒 | 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嵇康身长七尺八寸,风姿特秀,见者叹曰:‘萧萧肃肃,爽朗清举。’或云:‘肃肃如松下风,高而徐行。’山公曰:‘嵇叔夜之为人也,岩岩若孤松之独立;其醉也,傀俄若玉山之将崩。’”后以“醉山颓倒”形容醉态。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嵇叔夜之为人也,岩岩若孤松之独立;其醉也,傀俄若玉山之将崩。” |
shān tóng shí làn山童石烂 | 谓山无草木,石头腐烂。喻不可能有的现象。 | 宋·刘昌诗《芦浦笔记·欢会誓》:“山童石烂,言则可诞;山崇石坚,此言不愆。” |
yún yǔ wū shān云雨巫山 |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。后称男女欢合。 | 战国楚 宋玉《高唐赋序》:“妾在巫山之阳,高丘之阻。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,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” |
shān qióng shuǐ duàn山穷水断 | 见“山穷水尽”。 | 北周·庾信《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》:“溪间峥嵘,岩崖豁险,山穷水断,马束桥飞。” |
duī shān jī hǎi堆山积海 | 形容东西极多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6回:“别讲银子成了粪土,凭是世上有的,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。” |
shǐ wén fù shān使蚊负山 | 使:派,令;负:背。派蚊子去背山。比喻力不胜任。 | 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其于治天下也,犹涉海凿河,而使蚊负山也。” |
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入宝山而空回 | 宝山:聚藏宝物的山。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。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,却一无所得。 | 《先拨志始》卷下:“在婿固不敢厚望,入宝山而空回,想岳亦不能忘情也。” |
lú shān miàn mù庐山面目 | 庐山:山名,在江西省九江市南。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。 | 清 段雪亭《<聊斋志异>遗稿例言》:“苟非自作聪明,即欲省其铅槧,致令庐山面目,渐失其真。” |
shān jī yìng shuǐ山鸡映水 | 山鸡映水起舞。比喻自我欣赏。 | 南朝·宋·刘敬叔《异苑》第三卷:“山鸡爱其羽毛,映水则舞。魏武时,南方献之,帝欲其鸣舞而无由。公子黄舒令置大镜其前,鸡鉴形而舞不知止。” |
yǐ shān bàng shuǐ倚山傍水 | 倚:依靠;傍:临近。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5回:“只见枯桩上缆着数只小渔船,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,倚山傍水,约有十数间草房。” |
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坐山观虎斗 | 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。比喻为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;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;再从中取利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张仪列传》:“两虎方且食牛,食甘必争,争则必斗,斗则大者伤、小者死;从伤而刺之,一举必有双虎之名。” |
shān chuān mǐ jù山川米聚 | 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,如米之聚集。语本《后汉书 马援传》:“扞援呴又于帝前,聚米为山谷,指画形势,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,分析曲折,昭然可晓。” | 语出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扞援呴又于帝前,聚米为山谷,指画形势,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,分析曲折,昭然可晓。” |
jiāng shān bù lǎo江山不老 | 江山:山川,山河;老:衰。高山大河千古长存,永不衰老。比喻人长寿或祝人长寿。 | 宋·林外《洞仙歌》词:“今来古往,物是人非,天地里,惟有江山不老。” |
shèn lóu shān shì蜃楼山市 | 蜃:大蛤蜊。比喻虚幻夸诞的事物或虚无飘渺的事物。 | 清·方以智《东西均·扩信》:“虚中见实,实中见虚,蜃楼山市,龙女施珠。” |